河北新闻网讯(张新)2025年,是我国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双碳”目标提出五周年。在此背景下,央视《东方时空》栏目近日推出“可控核聚变专题”,聚焦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链布局,特别展示了以新奥等为代表的企业在多元技术路线上的探索成果。
新奥聚变实验装置玄龙-50U。
携手“种太阳”,我国核聚变实现密集突破
太阳,亿万年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,如果能在地球上模仿出太阳释放能量的方式,是不是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了?这一伟大设想正在我国的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中逐步成为现实。
2025年,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传来新进展。1月,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“东方超环”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;3月,“中国环流三号”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.17亿度、电子温度1.6亿度的“双亿度”运行;4月,新奥“玄龙-50U”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、5月实现秒级1.2T以上磁场条件的球形环装置……
这些数字背后,需要极为严苛的实验环境和严密的大科学装置,才能保障聚变反应的研究与运行。
氘氚+氢硼路线,核聚变第一阵营的多元探索
当前,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多条技术路径,力求在不同技术方向上寻找可能的突破口。可控核聚变技术在我国“核聚变第一阵营”的带领下,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可控性与稳定性迈进。
目前,以中科院、中核集团为代表的“国家队”,大多采用“氘氚”路线,即采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作为燃料,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控制核聚变反应,实现能量输出的持续、稳定、可调节。
新奥集团则从成本、效率和安全等角度出发,提出了新的聚变能研究路线,即“氢硼”路线。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指出,氢硼路线的优势在于燃料来源广泛、成本低,且反应产物仅为氦气,发电效率理论值可达90%以上,具有显著的清洁与经济潜力。
氢硼路线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——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0亿度甚至更高。经过研判,新奥选择了“阶梯加热”方式。“第一个是用变压器的原理,它能够加热到几百万度。第二个是用类似微波炉的原理,加热到几千万度甚至上亿度。然后中性束用的是高能物理里面加速的原理,它把粒子加速到十几亿甚至上百亿摄氏度。”刘敏胜介绍。
产业链协同初具规模,新奥推动关键组件全国产化
经过多年发展,目前,我国围绕核聚变研究的上下游产业链已初具雏形,涵盖高温超导等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、装置设计等中游设备厂商、负责运营和应用的下游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等。
在“玄龙-50U”的研发与建设过程中,新奥带动了国内聚变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该装置的微波加热系统、真空室、磁体、诊断设备等关键组建已实现100%国产化。正是在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下,“人造太阳”研究进程不断取得新突破。2024年1月,“玄龙-50U”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;2025年4月,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;2025年5月,成为全球首个秒级1.2T以上磁场条件的球形环装置(国际上此前在运行的中大型球形环目前中心磁场均未超过1T),为氢硼聚变所需的高温高密度条件筑牢硬件根基。
除了设备迭代,作为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”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”,新奥不断吸纳创新英才,建成国际化、多元化、梯队化的聚变研发团队;同时,聚合11个国家70余家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涵盖前沿物理理论探索、程序开发、联合实验、关键部件设计开发等领域深度合作。
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-配资门户网站平台-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