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0年初的云南,是个连骑自行车都成稀罕事的地方。然而,短短二十年间,这里的第一条公路建成,云贵高原上的战马换成了卡车,风云涌动的近代中国,因为一个名字而被世人瞩目:唐继尧。你或许想不到,这位被赞为“南天一柱”的云南王,竟也曾被骂成地方军阀;同样一个人,怎么能让人民既敬又怕?唐继尧到底算历史功臣,还是一手好牌打到烂的乱世枭雄?今天咱们一道扒清这个世纪悬案,为你揭开一位滇军创始人的跌宕人生。
正义的旗帜,高高飘扬?不,是军人的刀枪,剑拔弩张。唐继尧提枪而立,身边一圈人争论不休。有人说,他是云南近代教育的奠基人,碧石公路让滇地焕然一新,同盟会成员、护国战争的领跑者,振臂一挥,袁世凯的皇帝梦碎成齑粉。可另一边,怒气冲天的百姓吐槽他势利功名,只为一己之私,四处征战,把云南搞得哀鸿遍野。
争议像雾像霾,弥漫在昆明湖畔。袁世凯称帝,天下风雨欲来。唐继尧暗通蔡锷、李烈钧,三銃打响,叫乌云都要绕路。可转头,护国有功的他,又因排挤孙中山、纵军祸川,跌下神坛,一身污点。他的野心,他的荣耀,他的失败,让人评说一百年都难有结论。这英雄与枭雄的分界线,画在哪儿?翻页往下看,我们先聊聊那个少年唐继尧,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权力之巅——又是何等缘由从“屠龙少年”沦落成“恶龙”。
历史,向来不喜欢洗白或抹黑,越挖越复杂。唐继尧生于1883年云南会泽,家里都是读书人,父亲秀才、叔叔举人,这背景搁今天,算学霸世家。小时候的他爱书成痴,十五岁就中过秀才。世道动荡,他没选安稳路,21岁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,原本想学点理工发明点啥,奈何国弱受辱,他倒头一转考去了士官学校,学当兵。他信奉的道理很简单:中国穷被人欺,他就要“学成救国,雪国耻”。
留学日本时,结交兴中的热血青年:蔡锷成了他的学长,志同道合。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,他秒加入,跑在了革命第一线。你看看,那个年代留学生回国是“高危职业”,清朝大臣问起他名字,说“继尧”这名不妥,他竟直言不改,还拒绝了冯国璋的“女婿橄榄枝”,只一句“父母之命不能违”,自此名声在外。
从讲武堂教官,到新军营长,唐继尧身边风云际会。辛亥变局,蔡锷一声令下,他带人干脆利落地攻下总督署,云南就此改天换地。贵州战事吃紧,他带兵支援,一战成名,贵阳都督的帽子戴得稳稳当当。
民间的反应如何?滇军铁蹄过处,兴奋者有人,说“云南有人啦!”;但也有算账的百姓,叹气说“兵荒马乱,咱日子还怎么过?”一场历史巨浪,把唐继尧推向了浪头,可究竟是“英雄出少年”,还是“时势造英雄”,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。
时间来到1917年。表面上,一切像是平静了。袁世凯“洪宪”闹剧收场,帝制已灭,护国首功在手,唐继尧稳坐云南都督。而实际上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他借护法名头扩军占地,南方孙中山成了他的前任战友,如今却反目成仇。唐继尧嘴上喊着拥护民主、护法护国,背地里却拉帮结派,动辄南征北讨。段祺瑞、北洋军阀,你方唱罢我登场,唐继尧左拥右抱,一边想跟北方讲条件,一边又怕被孙中山架空地盘。
可别以为这“云南王”高枕无忧。1918年护法运动一崩盘,孙中山愤然辞职,大骂“南北如一丘之貉”,点名批评唐继尧“莫肯俯首法律民意之下”,这脸打得啪啪响。反对者的声音更刺耳:唐继尧累死保地盘,云南百姓一天天过穷日子,打仗像割韭菜——割一次死一茬,老百姓越割越少,农业商贸跌跌不休。
可短期来看,班底牢靠的小团体仍旧玩得风生水起,唐继尧表面笑脸相迎,云南风鹏正举。可这风里头,到底藏着几分毒、几分蜜?没人敢拍胸脯说准。
没人料到,祸起萧墙。1921年春节,昔日自家兵——驻川滇军军长顾品珍,带着怒气反旗相向,一路从四川杀回云南,直奔昆明夺权。在外头横着走的唐继尧,被杀个措手不及,带着残部一路南逃,落荒至蒙自。眼看群雄环伺,云南王要变丧家犬,但就在这生死时刻,龙云突然横空杀出,力挺昔日上司。
有龙云撑腰,唐继尧杀了个回马枪,转头又把顾品珍赶出云南。这一波神操作,让人看得瞠目结舌。唐继尧重新坐回王位,可大家却开始琢磨:这位滇军老大到底还有几条命?你打我,我反击,兄弟反目、上下猜忌,大乱未止,小乱不断。唐继尧本想手握大权一统大业,没想到“家贼”比“外患”更难防。
而更大的反转还在后头。1924年,陈炯明在广东反水,孙中山再次被困。唐继尧本有机会再次登场救国,可这次他竟联手陈炯明,反向进攻广西广东,被李宗仁、白崇禧收拾得一塌糊涂。至此,“护国首功”的荣光逐渐暗淡,战争的硝烟和倒塌的百姓房屋,让人们猛然醒悟:这“云南王”,如今变味了。笔记本上写下的“精诚团结、致力复兴”,还剩几分真心?少年时誓言铁血铸国,如今沦为反复无常、为战而战的幕后推手,一路逆袭,成了自己的“反派”。
历史,像溪流清浅,看起来平静,实则暗藏急流。1927年初,人心已变,苦难的云南百姓、时常吃糠咽菜的士兵都看破了大王的真面目。龙云、小兵出身的守将,这次听从民意,举兵倒戈。唐继尧连夜出逃,不等中弹,怒火攻心染半身病。云南再迎新人王,旧王却在忧愤中撒手人寰,年仅44岁。
事情是不是就此结束?没那么简单。刚缓过一口气的云南,产业萎缩,财政亏空,战后创伤要十年才能抚平。龙云接手烂摊子,一边苛捐杂税填补伤口,一边还得安抚各路土匪、破落军阀。唐继尧留下的财政赤字、民心离散,成了云南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更糟糕的是,原本团结一心的滇军集团,因频繁内讧,士气一落千丈,为后来外敌入侵埋下隐患。人们分成两派,一伙怀念他早期打天下的风采,说“英雄豪杰命里各有天命”;另一伙把他骂成“乱臣贼子,原该千刀万剐”。王朝易主,云南从大乱里勉强喘息,却没迎来想象中“岁月静好”的日子。
照理来说,有的人投身革命,风头正劲,还能修桥铺路,建大学育人才,轻松捧上神坛。可唐继尧偏不按常理来,非要把自己活成一本最难读懂的小说。前半场操碎心,跟着蔡锷一起救国,后半场自立山头,把“护国”变“护己”,搅得满省鸡飞狗跳。护国战争时他说“团结一心,雪国耻”,一身正气;护法运动一转头,居然把昔日战友孙中山晾一边,要么是记性差,要么是“民国无常”。
他治云南那十来年,嘴上说“大功大德”,实际是穷兵黩武、仓库见底,百姓哭穷。四处插手邻省,结果惹得顾品珍起兵、龙云反叛,最后自己被逼瘫倒病床。有人夸他护国功勋,历史盖章;也有人恨他乱世军阀,千夫所指。看起来大能人,其实用兵不过一地为王,家国情怀,变成小圈子争地盘。要不是天时地利人和,唐继尧怕连县长都难当上,护国“奇功”沦为一阵风!
其实他的转变就是当官太久,想把座椅粘牢,一转眼变成“自己保护自己”。一个少年英雄,最后干成老顽固,历史的讽刺,谁能看得没味道?套句老话:英雄末路,最怕的就是自己卸磨杀驴,把道德当门面,利益才是底牌。唐继尧——难怪云南百姓提起他都说一句“是非功过,天知地见”!
既然唐继尧一手护国摘帝制,又能让云南百姓怨声载道,究竟什么才配叫“历史英雄”?是书上荣耀的“护国首功”,还是老百姓饭碗里的“民不聊生”?如果你站在唐继尧的立场,会选择和孙中山共进退,还是像他那样“宁做云南王,不跟中央走”?一身功过,谁来判?你觉得历史要不要只看辉煌,不提那些折腾百姓的旧账?欢迎评论区踊跃发言,来一场“云南王”到底是英雄还是祸害的大讨论!
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-配资门户网站平台-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